文/繆長泉
深山裡有一棵高三十公尺的紅檜木,價值兩百萬元。某甲帶著斧頭砍這棵樹,在砍的過程中鑿去了約一公尺長的樹身,才把樹砍倒,他因此損失了六萬六千元;某乙砍這一棵樹用的是鋸子,並且雇來一個幫手,將鋸子拉過來、拉過去,很快就把這棵樹鋸倒了,若以成本效益來分析,雇用一個人可節省耗損,他的效率就比較好些。
假如以這個情境比喻領導,當主管的人,如果做什麼事都只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容部屬置喙,並堅決只用斧頭,那麼損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現實狀況裡,主管人員在專業能力、對環境的了解程度和影響力,未必比部屬佔有絕對優勢,多半的主管在面對這種局面時,常會不知所措。孫子兵法裡談到「相兵之術」的時候,特別提到兩個狀況:一個是「卒強吏弱,曰弛」,一個是「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怒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前者是說小主管能力不及一線人員,則組織便會出現鬆弛渙散的局面;後者則是高階主管自恃能力高強,不服從最高主管的領導,遇到和公司競爭對手過招時,就擅自作主發動攻勢,而無視於最高主管的存在,而他的上司遇到這種主管,也從來不能看出他的能耐,像這樣的組織必定是要土崩瓦解的。
孫子舉的這兩種狀況,事實上經常出現在現實職場裡,但他並無提出解決之道。我認為善用「拉鋸斷木」哲學是最好的註解。領導者不要時時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要相信強中自有強中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有名的例子:劉邦和劉備,他們兩人志大才疏,出身卑微,容許並承認下屬比他們強,能夠和部屬拉鋸子,最後成其大業。我們如果自知不及此二人之英雄氣概,便當見賢思齊,學習他們的精神。在處理問題時,讓下屬能在另一邊把鋸子拉過去,也就是接納部屬的意見,然後再循正、反、合的邏輯提出更成熟的看法,把鋸子拉回來,這樣反覆地一來一往,再大的樹也能鋸得斷。
「官大學問大」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諷刺語,因為很多上司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一定對,下屬只要照著辦就好,不要質疑,更不要有意見,結果自會證明上司說的一定對,然而事實卻不然。做下屬的即使明知上司不對,為了不與上司衝突,多半會壓抑自己的想法。但有些比較擇善固執的下屬不願委曲求全,即使到最後得罪上司也要力爭到底,這種人在組織裡就比較不得人疼,但往往他們的意見卻最實際、最具參考價值,上司若不能摒棄心中的不快,接納忠言,最後犧牲的將是組織整體的利益。
下屬的反對意見好比是人體的扁桃腺,能對組織發出警訊,使組織內的問題浮現出來,如果能妥善加以運用,它甚至可以發展為一種自體免疫系統,讓問題在未發生時就先行解決。要達到這種境界,最先要建立的是主管對下屬意見的接納態度。
先秦的法家中曾有「下君逞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的說法,或許當上司的人確實有過人的才華,但一個人也不過一個腦袋、兩隻眼睛、一雙手,無法把所有的事情看盡、想透、做完,所以,要做真正的事業,必須借用他人的才智能力,來倍增自己的力量,並彌補自己的盲點。
我過去擔任主管的時候,經常會把事情交給部屬,告訴他們要這樣做、那樣做,也經常會面對部屬「這樣做沒有用」的批評;現在,我多半會壓抑自己心裡的想法,聽聽他們的意見與看法,再決定下一步驟。要做一個成功的主管,你的工作團隊不能「弛」,更不能「崩」,要拉鋸斷木,才能獲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