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紀不停的創新與發明」,是3M成立100年的海報標語,素以挑戰創新、求變求新的3M,培育創新的溫床讓創意於全球開枝散葉。毅力、獨創性和創造力使得3M昂首闊步地走過一個世紀。面對另一個世紀的來臨3M依舊以創新來迎接。
甫踏入美商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通稱3M公司)位於仁愛路的台北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世紀不停的創新與發明」的100週年宣傳海報。100年前(1902年),3M於美國中北部明尼蘇達的雙港市成立,其業態從初期經營礦砂開採轉型為製造砂紙,然後經過不斷地發明創新,至今全球共同生產銷售約不下5萬多種商品。
3M在1951年決定跨出美國本土向外投資,姑且不談其正確的策略規劃所創造出的市場價值,其更為人所矚目的是創新不懈的精神,成為了全球企業指標性的學習對象。目前3M海外子公司廣布60多個國家,大部分為獨資企業,台灣則是3M在亞洲的重要據點之一。
‧ 打破藩籬創新無國界
3M近7萬名員工分布世界各地,其中研發人員約占十分之一,研發的目的無非是要滿足顧客的需求,而妥善地運用當地的資源不斷地發想新創意,研發並製造出新產品行銷全球,是3M一貫堅持的策略。「3M每年投資在研發上的經費超過10億美元,占年營業額7%,如此高比例的研究經費,足以證明3M對於創新絕非只是徒呼口號,而是完完整整地落實在組織當中。」3M亞太地區首席科學家盧詩磊說道。
盧詩磊亦表示,3M視每一位員工為組織最寶貴的資產,尊重員工的權利、尊嚴、價值及充分的工作自由。舉例來說,在美國本土以外近3萬多的員工中,僅不到300人是美國公民,其餘皆為當地傑出的優秀人才,這說明3M唯才適用,也表示了並非只有3M美國總部才擁有研發資源,子公司同樣也是發明創新的基地。
‧ 企業文化是孕育創新的溫床
在全世界有著23項專利的盧詩磊,道出3M激發員工創新因子的誘因:「3M是一個不停追求創新及突破的企業組織,它給予同仁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創新環境。」他接著說,「在美國3M總部工作將近16年的時間,曾經參與相當多的專案,其中激發我不斷創新的欲望的就是3M的工作環境。學技術的人,需要的是肯定,當自己的作品受到肯定,公司將你的作品轉變為商品,並使公司獲利,其中的榮譽感和自我價值的肯定,絕對是支持員工成長的原動力。」或許有人會問,3M的員工為何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呢?盧詩磊表示:「並非3M的每位員工都懂得研發,只是3M的員工較懂得去分享以及有著比較完善的記錄機制將員工的想法記錄下來。」這一套紀錄3M員工創意的工具稱為「Record of Invention,ROI」,盧詩磊指出,當3M員工產生發明的新點子時,會將想法記錄於ROI中分享出來,有點子的員工並非都是研發人員,也可能是行銷人員、生產部門人員,但是他們都會無條件地將自己的創意分享出來,而當其他員工看到這個創意是可以參與時,就會加入專案,一同來延伸創意。
3M塑造出的工作環境是可以給予員工實踐其發明的欲望,創意的落實有時雖然是遙不可及,但3M卻給員工適度的時間及空間讓員工可以跳脫出原本的專業領域,去接觸和本業不相關的專案。也就是工作環境所賦予的資源相當地廣泛,也相當地自由,所以3M的世界裡,每一員工都可以跳脫出原有的專案,形成跨團隊去嘗試不同有趣的專案,像是參與一場冒險似地去拓展不同的疆域。
當然,並非每一個專案都能成形或成功,但3M可以接納失敗,允許員工嘗試錯誤,所以員工面對失敗也不會有所顧忌。「因為環境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氣氛,出錯反而可以學習到更多,累積錯誤的經驗可以預防下一次出錯。」盧詩磊由衷說道。 盧詩磊也表示,「在3M常常會有不同的團體組合,其中不乏實驗、行銷、生產、財務、品質……等部門的成員,這是很有趣的現象,不過這些跨團隊的組合往往是3M比其他企業創新更快速的主因之一,因為不同部門的人員共同挹注專案,可以讓專案的效率提升,因為許多專業素養皆具備,不必擔心疏漏了哪些重要的事務,可以加快創新的速度,這也是3M經常贏在起跑點的關鍵因素。」此外,盧詩磊也指出3M每一員工皆有可能成為專案負責人,而且最常成為專案負責人的,不是部門主管而是實驗室的工程師,其部門主管反而只是專案成員,「這對3M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只是不同的角色扮演罷了,因為每個人皆在為3M打拼。」
‧ 創新策略根源於市場需求
21世紀是個速度競爭的時代,不僅產品創新的速度必須時時快馬加鞭六百里加急,團隊的運作也需無疆域無國界地發想創意,否則企業、產品很快地將會被市場忽視,甚至消失在市場中。市場現象趨向於產品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需求愈來愈挑剔。因為如此,3M的產品不斷地進行汰舊換新,盧詩磊表示,3M在產品創新分配比例上採取的模式是:「每年開發10%的新產品,30%的營業額是來自過去4年的新上市的產品。」策略中透露出3M對於創新的執著,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間斷的創新,來滿足顧客以及市場的需求。面對下一個一百年,秉持對創新的執著並以創新企業自許的3M,相信還是會以「不停創新」來迎接。
創新的沙漏:15% Rule
於3M員工皆可以組成、參與不同的專案,外界難免會產生「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做業務外工作」的疑問。但3M認為員工如果只專注自己業務內的工作,難免會產生疲憊感,久而久之,僵固於本業的員工便不願意去學習新事務。
但是如果給予員工15%的時間來自由支配,結果將會不一樣。3M便訂出了所謂的「15%Rule」,員工如有創意的點子,可以用他15%的工作時間來發展、執行這項創意,並可以要求其他部門的同仁一起來參與專案,而這個新產品的發展團隊將會包含技術工程、行銷、生產、財務等的人員。而不管專案成功與否,3M都全力支持。
‧ 3M台灣子公司小檔案
3M成立於1902年的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由於公司的英文名稱有3個M,所以3M便成了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的代名詞。
1969年,美商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與台灣設立子公司,業務包括為工業、汽車化學工業暨安全防護與個人保健、電信、醫療保健、交通、光學暨商業圖識、電子暨電力、建築材料與汽車維修保養、消費及辦公用品等八大產品事業部,銷售通路遍及工業、醫療、電子、建材、汽車用品、家庭消費、辦公用品等。
‧ 鼓勵員工休假
傳統的觀念中,創新發明的人,似乎都是埋頭在實驗室中,日以繼夜地努力著。但事實上,3M卻是個鼓勵員工休假、過正常生活的企業,並希望員工可以在工作、家庭中得到平衡。舉例來說,3M台灣區前任總經理Herman Nauwelaerts至台灣履新時,聽到一位3M員工說:「我在3M工作20年,幾乎很少休假。」當下,他相當驚訝,馬上就鼓勵員工不要一味地投入工作而忘記休息、忘記生活,「不休假,累垮了身體,反而是3M很大的損失。」
‧ 創新不能只呼口號
3M全球每年約有5佰餘種專利商品由世界各地的員工發明出來。 在3M享有「首席科學家」美譽的盧詩磊指著他得意的發明作品:增光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娓娓地道出BEF的發想源起。他說,1987年當時BEF為顯微複製技術的產品,透過不斷的實驗,將BEF加諸於筆記型電腦和個人電腦螢幕上,使得原本光亮的電腦螢幕因為有BEF顯得光線更加溫和,不僅可保健人體視力,也節省了電腦的電力。未來,將BEF運用於LCD-TV等具螢幕的商品上,相信將會對人體視力保健有更大的助益。
相較3M開放、自由的研發環境,盧詩磊不諱言表示,台灣許多企業對於創新的覺醒稍顯不足,他認為許多企業不懂得打破身份的界線,底下的員工不敢和在上位的主管對立及溝通,即便主管的概念是錯誤的也不敢提出並解決,因而導致很多時候缺乏團隊的精神。「創新是企業當前必走之路,企業不能只呼口號,必須導引員工分享、培養員工不斷地嘗試以及不畏懼失敗的決心。」盧詩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