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6/15/2011

Squeeze Water From a Dry Towel

Eiji Toyoda is attributed to having said:

If you put your mind to it, water can be wrung even from a dry towel.

Eiji Toyoda,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President 1967-1982

Mistakenly, people understand this phrase as one that focuses on cost cutting. This is wrong. Eiji Toyoda is talking about Waste, as it is defined and understood in Lean Manufacturing. In other words, no matter how perfect the process is, it can still get better. It can still improve.

In one sense, this quotable from Eiji Toyoda is a commentary on those that believe there’s nothing to be improved in their department, process, or company.

Indeed, the spiri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exactly that: continuous; peeling back the layers of wastes a little at a time. The pursuit of which creates a company culture where we are always seeking to improve.

What’s your experience? Have you experienced something similar?

6/10/2011

尊嚴

/ 家同 文章摘自 : 聯合報


老楊是我們銀行裡的首席分析師。
在總經理要做重大決定以前, 老楊一定要給總經理作一個相當徹底的分析。
分析永遠在於這個決定的得和失。 所謂得,當然是可能的得,所謂失,也當然是可能的失。
老楊在分析的時候,會用很多數學,可是他在做報告的時候, 卻不會強調數學,而用非常直觀的方法來解釋他的分析。

為什麼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視, 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資料非常正確而完整。
如果我們要在某個地點設立分行, 老楊一定會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收入、職業等等。
我們有時會奇怪老楊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資料,據他說,他其實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據我所知,他的統計學學得非常好,這使得他的資料得以非常完整。因為老楊常常要收集資料,他養成了
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

有一次,我們在一 百貨公司一樓的咖啡館喝咖啡,一個小時下來,他告訴了我這百貨公司情況不妙,因為提袋率太低了。
果真不久,這 百貨公司傳出了財務危機的消息。
更有一次,我們一齊到國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 他猜那個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後查證,他的確猜得很準。
據他說,他是看街上汽車的牌子以後估算出來的。 老楊一直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這也很自然。
他的工作得心應手,薪水非常高,他從來沒有感到什麼壓力, 因為他僅僅負責分析而已。
最後決策的決定總是別人做的。何況他的分析向來非常有用。

前一陣子,老楊忽然顯得有點心情不好。他過去很喜歡講笑話, 現在比較少講了。
有人和他聊天,他也會發呆,好像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
有一天我到他的辦公室去找他,談完公事以後, 忽然發現他的牆上掛了一個鏡框,框內只有一張白紙,紙上寫了阿拉伯字的 68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老楊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離開, 他要解釋給我聽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 旅館裡,他住的房間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對街有一個小乞丐, 來來回回地向行人求乞。
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開始計算平均這個小乞丐在經過多少次求乞以後, 可以得到一次反應,因為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理會他的,一個小時以後,他得到了答案,這個小乞丐平均要乞討 68 次以後,才有一次成功 (因為過路人也窮)
老楊得到了這個答案,心中難過至極。 因為他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瞭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

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職,要寫 68 封求職信,才會有一封回應,已經非常沮喪了,這位小乞丐卻終其一生,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討。
老楊想,這種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 如果要過幾十年如此沒有尊嚴的生活,他是無法想像的。
老楊當天晚上睡不著覺,他想起有人用數羊來使自己入眠,因此他就數起羊來,可是他每次數到 67 ,就數不下去了。68 忽然變成了一個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 他從頭再來,依然到不了 68 。所以老楊在床上醒了好久,才能入睡。

老楊的經驗使他覺得人人都應當在平時就假設自己是一個小乞丐,因為唯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乞丐沒有尊嚴的痛苦
他的兒子才參加『飢餓三十 (hours)』回來。老楊卻告訴他,他應該虛擬實境, 假設自己是一個乞丐。
他的兒子試了一次,發現做乞丐的痛苦並不在於感到飢餓,而是感到個人毫無尊嚴可言。
老楊已經不能去豪華飯店吃飯了。對於任何奢侈的東西, 他都失去了興趣。
他常常去一 家專門照顧窮苦老人的單位做義工,有人曾經看到過他做義工的情形。

有一位同事說他從未看過這種態度的義工,我問他是怎麼一種態度,他想了半天,最後結結巴巴地說, 老楊不是普通地在做義工服務而已,他是在侍奉。
懂得這是因為老楊知道窮人最需要的不是麵包而已,而是尊嚴。老楊當義工時的態度,無非是要使窮人感到尊嚴。
自從老楊開始侍奉窮人以後,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設備。 老人吃飯的碗換成了比較好看的磁碗,是淡藍色的,茶具也換了。
最使老人感到高興的是新的床單和被套。

我們通常會說我們應該同情窮人,要對窮人有慈悲心。
老楊顯然在告訴我們,我們該尊敬窮人,因為他們最缺乏的就是別人 對他的尊敬。
這種想法,來自一個數字:六十八。
老楊常常強調數據的重要性,他是對的, 因為這個數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編者:
教授的文章向來見解獨特,這一回依然如此,一個簡單的數字「 68」,竟然能衍生出一番人生哲理,文中讓我有一種覺醒。
過去一直將慈善事視為一種同情的心在看待,然受接濟的人的尊嚴呢?卻沒有一同並入腦海裡一起付諸實踐,總以為幫助別人是該作的,對方也必然會欣喜與感恩;但那份尊嚴是否有可能在我們沒有加以正視下, 不知不覺地傷害被幫助的人呢?
助人在於心,尤其那份確確真誠的心實為重要,將心比心哪怕只是微薄的扶助,對方必能感受到溫暖。
尊重及是接受他人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感受與經驗
尊重是雙方站在同樣的高度溝通
看完了它, 我想, 你會了解何謂尊重!

一家生意很好的點心店門口來了一個乞丐。他衣衫襤褸, 渾身散發著一種怪味,當他畏縮著走到蒸點心的大爐子前時, 周圍的客人都皺眉掩鼻,露出!嫌惡的神色來。
伙計急忙呵斥乞丐要他滾開。乞丐卻拿出幾張髒乎乎的小面額鈔票, 說:今天我不是來乞討的,我聽說這裡的點心好吃,我也想嘗嘗。 我已經想了好久了,好不容易才湊到這些錢。
店老闆目睹這一幕, 他走上前十分恭敬地將兩個熱氣騰騰的點心遞給乞丐, 並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說:多謝關照,歡迎再次光臨!

在這之前,無論多麼尊貴的客人來買點心, 店老闆都交給伙計們招呼;可今天他卻親自招呼客人, 對他畢恭畢敬,而這個客人卻是一個乞丐!

店老闆解釋說:那些常來光顧我們店的顧客,當然應受到歡迎, 但他們都是有錢人,買幾個點心對他們而言, 是一件很容易也很平常的事。今天來的這位客人,雖然是位乞丐,卻與眾不同,他為了品嘗我們的點心, 不惜花去很長時間討得的一點點錢,實在是難得之至, 我不親自為他服務怎麼對得起他的這份厚愛?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收他的錢呢?旁邊的孫子不解地問。
老闆笑笑說:他今天是作為一位顧客來到這裡的,不是來討飯的,我們應當尊重他。如果我不收他的錢,豈不是對他的侮辱? 我們一定要記住,要尊重我們的每一個顧客,哪怕他是一個乞丐; 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顧客給予的

這個店老闆就是兩次被《福布斯》 評為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業家堤義明的爺爺,他對乞丐的鞠躬之舉深深地印在了當時只有十歲的堤義明的腦海裡。 後來堤義明曾多次在集團的員工培訓會上講到這個故事, 要求員工像他爺爺那樣,尊重每一個顧客。

可以想像,這裡的尊重絕不是社交場合的禮貌, 而是來自於人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關愛、體諒與敬重, 這樣的尊重絕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響; 惟其如此,才最純粹最質樸也最值得回報
加油喔!希望這則真實故事, 能溫暖每一個人,也能激勵每一個人,做到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

舒特曼:『走急的人看不見地上的釘子, 煩惱的人享受不到幸福的日子。』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6/04/2011

How to Not Jack Kevorkian Your Lean Transformation

by PETE ABILLA on JUNE 3, 2011


As you probably know, Jack Kevorkian, the retired physician who advocated assisted suicide, whereupon he assisted several people’s suicides; he did so on the belief that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or other illnesses that greatly affected the person’s quality of life were better off dying than continuing to live a bare existence. Well, Jack Kevorkian died today at age 83.

This post is not about assisted suicide or of the ethics around such as topic, but the proper noun “Jack Kevorkian” can be used as a metaphor for how not to unknowingly assist in the killing of our own lean and six sigma transformations. So, this post is how not to kill the lean and six sigma transformations in our companies.

1. Don’t Have Leadership Support

While a lean transformation could become successful without top leadership support, it sure helps to have it; especially if the top leadership behaves and speaks the language that demonstrates complete buy-in. Heck, it would even help a lot if the top leadership showed, by example, the completion of an A3 to show the rest of the troops how to solve problems using the A3 Thinking Framework.

If you don’t have leadership support, then it’s important that you pay even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tion below on Measuring Results.

2. Ignore Strategic Alignment

We can’t just pick any old process to work on. It’s important that we align our lean efforts to what is important to the company; even more, it’s important that there’s nested alignment from top-down all the way to your manager. And, make sure that what you work on or what you apply the worldview and tools of lean and six sigma are aligned to what is important to your manager. Otherwise, you won’t get much attention or support.

For example,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test alignment:

  • If I’m successful in the area I’m working in, will my manager be successful also?
  • What metrics is my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Is there a project that affects those metrics?

Formally, strategic alignment in lean is called Hoshin Kanri or Policy Deployment.

3. Don’t Respect People

Much of what we do in a lean transformation is teach, coach, and then teach and coach some more. If we do so and not show respect to those whom we are coaching and teaching, then no matter how good of a lean expert or six sigma practitioner you are, you won’t have much influence.

So, unless you want to Jack Kevorkian your lean six sigma efforts, show respect to those you are working with.

4. Don’t Bother to Measure Results

As with most lean transformations, we’re dealing with many, many small rocks, not just a few big rocks. As such, it’s important that we measure locally. You know, PDCA.

This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 if you don’t have leadership support. What leadership will be looking for is “proof” that this stuff works.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looking for results. To show results, you must measure. But not just any result, you must show results in areas that matter to the people looking for proof. So, it’s important that you align your efforts.

5. Don’t Communicate Results

Even if there are positive results for lean efforts, it’s not good enough if those results aren’t communicated. So, you must communicate the results in several ways:

  • Communicate results visually – this can be done using an A3.
  • Communicate results orally – this can be done by speaking with groups about the projects and results; but, it’s important that you share the story: the problem, current conditions, what the team did, root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and results. Tell the story and have some drama. Emotion will help keep things memorable and touch the heart and the mind.
  • Communicate using language of lean – yes, as simple as this sounds, it’s important that you begin using – and others begin using – the language of lean such as “root cause analysis“, “pareto“, etc. Doing so will create a subtle but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company. Failure to do so will help in the Jack Kevorkian of your lean transformation.

Conclusion

Of course there are more, but 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success factors that you must remember in order not to unknowingly kill your lean six sigma efforts. If you ignore these, then you could be a culprit in the assisted suicide of your lean six sigma efforts.

6/02/2011

牛奶喝愈多,骨折率愈高

牛奶喝愈多,骨折率愈高
  小學老師有沒有告訴過你,若是沒有骨頭,你可能只是地上軟趴趴的一團東西?或者你也聽過那首關於人類骷髏的流行歌曲:「踝骨跟脛骨相連,脛骨跟膝蓋骨相連」。總之在你小時候,可能都聽過喝牛奶有助強健骨骼和牙齒的說法,因為我們都不想變成沒有骨頭的一團東西,而且很多名人都拍過宣揚牛奶益處的牛奶廣告,所以我們才喝牛奶──牛奶之於骨頭健康,就像蜜蜂之於蜂蜜。

  平均每位美國人消耗的牛奶和乳製品都居全球之冠,照這樣看來,美國人的骨頭都應該非常強健才對囉?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最近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美國女性,髖骨骨折的比例居全球前茅,而其他高比例的國家則在歐洲和南太平洋(澳洲和紐西蘭),這些國家的人喝的牛奶比美國人還多,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牛奶的迷思
  「髖部骨折的超出率」通常可做為衡量骨質疏鬆症的一項可靠指標,這種骨頭疾病通常是因鈣質攝取不足所致,尤其常發生於過了更年期的婦女。因此,負責擬定健康政策的人士往往會建議民眾多攝取鈣質,而由於乳製品含有豐富鈣質,乳品業者無不極力支持因這項政策而做的相關努力。

  某些地方顯然出了錯,因為這些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人口,不但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在一項報告中找到的可能解釋是,即使是不同國家的婦女,如果動物蛋白攝取愈多,骨折機率也愈高,兩者間具有強烈關聯。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1922年做出一份關於蛋白質攝取和骨折率的報告,資料來源是16個國家的三十四份獨立研究(散見於29種經過同行審查的刊物),而所有研究對象都是50歲以上的婦女,結果發現70%的骨折皆與攝取動物蛋白有關。

身體的酸性負荷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動物蛋白跟植物蛋白不一樣,會增加身體的酸性負荷,如此一來人體的血液和組織就會愈呈酸性。由於人體不喜歡酸性環境,就會開始反擊,利用鈣這種強效成分去中和酸性,但是鈣一定要取自身體某處,因此就從骨骼中取鈣。然而少了鈣質,骨骼漸形脆弱,就變得很容易骨折。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證據顯示動物蛋白會損害骨骼健康。舉例來說,最早在1880年代就有人提出動物蛋白會產生過量代謝酸,到了1920年即有文件佐證;此外,我們也知道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會增加體內代謝酸負荷。

  2000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發表一項研究,一共集結33個國家87份關於動、植物蛋白攝取比例與骨折率之間的調查,結果發現若植物蛋白的攝取量愈高於動物蛋白,則愈不會出現骨折。

鈣太多不一定好
  我們幾乎每天都被耳提面命,必須攝取乳製食品以補充骨骼強健所需的鈣質,而大量評論分析也警告大多數人並未擁有標準所需的鈣質,尤其是那些懷孕或是哺乳的婦女更是不足。但是鈣質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因為一項針對十個國家的研究顯示,鈣質攝取量愈高,骨折的比率也愈高,而非愈低。

  馬克.海格斯戴(Mark Hegsted)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他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鈣的相關議題,海格斯戴教授相信長期過度攝取鈣質,有損身體控制鈣的攝取量,以及何時攝取鈣的能力。在健康的狀況下,人體會使用活性維生素D(即calcitriol)調節從食物中攝取的鈣量,以及應該分泌和分配到骨骼中的含量。
活性維生素D是一種荷爾蒙,如果體內需要較多鈣時,它就會提高鈣的吸收量,並且限制鈣的分泌。但如果長期攝取太多鈣質,體內可能就會失去調節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而永久或暫時性地破壞鈣的吸收和分泌。若以這種方式破壞調節機制,就會造成更年期和更年期後的婦女出現骨質疏鬆。

  綜觀上述發現,如果人類過度消耗動物蛋白和鈣質,則會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不幸的是,乳製品是唯一一種富含這些營養物的食品。以前述關於鈣的研究證據做後盾,海格斯戴於1986年的論文指出:「……髖部骨折通常出現在乳製品消耗最普遍,而且鈣攝取量相當高的國家」。

三大原則預防骨質疏鬆
  顯而易見的,乳品業宣傳乳製品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的建議,現在都遭到文獻研究的強烈質疑。那麼,我們該如何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呢?以下三點可以做為您的參考:
1.保持身體活動,多運動。做完運動後,你會覺得比較舒服,骨骼也會更強健。
2.攝取不同種類的全植物性食品,並且避免動物性食品,連乳製品都不要碰。豆類和菜葉蔬菜等植物性食品都含有大量的鈣質,只要能遠離精製碳水化合物,像是糖果、麵條和白麵包等,應該就不會有缺乏鈣質的情形出現了。
3.食鹽攝取量保持在最低限度。高度加工和包裝食品因為含有大量的鹽,請盡量避免,而部分研究顯示,一旦過量攝取食鹽,身體就會出問題。
3512